为什么BAT没做出DeepSeek

AIGC动态16小时前更新 admin
27 0 0
为什么BAT没做出DeepSeek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大模型竞争开源创新组织惯性算力储备创业团队

DeepSeek的迅速崛起引发全球科技界关注,其日活用户量在20天内突破2000万,远超ChatGPT和豆包等同类产品的早期增速。上线20天后,DeepSeek日活达2215万,是ChatGPT日活用户的41.6%,这一成绩使其成为由中国创业公司主导的AI现象级案例。其成功不仅体现在市场表现上,更推动OpenAI等巨头重新评估开源策略,引发行业对技术路径的深度反思。

DeepSeek的爆发源于长期技术积累与资源投入。其母公司幻方量化自2015年起便以AI为核心战略,自主研发的“萤火二号”AI集群投资达10亿元,并储备超过1万张A100芯片,算力规模与国内互联网大厂相当。创始人梁文锋从大学时期便坚信AI将改变世界,其团队自2016年起应用深度学习技术于量化交易,为后续大模型研发奠定基础。技术储备与基础设施的同步推进,使得DeepSeek在ChatGPT问世时已具备与头部企业竞争的实力。

与互联网大厂相比,DeepSeek的创新模式具有显著差异。其团队主要由本土高校应届生构成,选人标准聚焦“热爱与好奇心”,而非依赖海外技术人才引进。组织架构摒弃层级分工,允许成员自由调用算力资源并自主组建协作小组,形成“反效率”的灵活创新机制。这种模式打破了大厂“业务协同优先”的惯性——例如腾讯AI服务于社交生态、阿里AI嵌入电商场景的路径依赖。梁文锋强调,“中国AI必须改变原创与模仿的差距”,团队目标直指技术前沿而非短期商业化。

大厂未能实现突破的关键在于组织惯性与商业化压力。DeepSeek指出,既有业务体系框定了大厂的技术演进路径,资源投入更倾向于优化现有模式而非颠覆性创新。相比之下,背靠幻方量化的DeepSeek既拥有充足资金支持,又保持创业公司的试错勇气。其开源策略不仅倒逼行业变革,更通过社区协作加速技术迭代。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公开承认需重新思考开源策略,侧面印证了DeepSeek的技术影响力。

这场创新竞赛揭示AI发展的深层逻辑:颠覆性技术突破往往源于对既有框架的突破。DeepSeek通过本土化团队构建、算力超前布局及组织机制创新,证明中国企业在AI原创领域的潜力。其成功路径为行业提供新范式——当技术积累跨越临界点,非传统玩家的“反套路”策略可能成为打破格局的关键力量。

“极客训练营”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1832字 | 8分钟 ]
【原文作者】 蓝媒汇
【摘要模型】 deepseek-r1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