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技术伦理、青年力量、产业创新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大会汇聚了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1572位领军人物,包括12位顶级奖项得主、80余位院士和215位产业领袖。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在主论坛提出“人类智能是否可被模拟”的终极问题,引发对AI本质的深度思辨,他强调需构建国际网络确保AI辅助人类而非反噬。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指出AI正从工具转变为新型生产力,推动内容生成、科研助理等多智能体协同,并预测其将因开源生态走向普惠。
全球合作成为焦点,埃里克·施密特与沈向洋探讨中美在开源与闭源路径上的差异,呼吁通过对话建立价值观对齐机制。“AI不应是地缘竞争工具,而需成为全球协作抓手”。姚期智主持的圆桌则聚焦普惠发展,专家提出需设计公平的交易机制和可负担的服务模式,周伯文强调“安全应嵌入AI发展全过程”,斯图尔特·罗素则主张将AGI视为全人类公共资源。
技术前沿讨论中,徐宗本院士指出大模型受限于有限维技术,需从数学极限理论重构评估框架;Torsten Hoefler提出结合强化学习实现类人推理。生命科学领域学者认为AI需理解自然复杂性,陈润生倡导构建跨尺度“生命大模型”,蒲慕明则揭示脑科学对AI边界设定的启示。通用大模型的范式争议显现,轻量化和模块化趋势兴起,开源与主权模型之争重塑技术版图。
治理框架加速成型,Hinton与姚期智辩论道德AI的培养路径,前者主张以行为数据“养育”AI,后者警示社会善良度的风险。法治论坛聚焦算法治理与跨国规制衔接,探讨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青年力量成为亮点,邱锡鹏主持的圆桌显示年轻人正定义AI事业的意义,张祥雨等青年代表强调快速迭代与跨文化协同。SAIL奖获奖者展现多元创新,从底层模型到工业智能,标志新一代技术领导者的崛起。
大会首日从哲学、技术到治理的多维对话,勾勒出AI未来发展的复杂坐标系,既呈现技术跃迁的潜力,也凸显全球协作与伦理框架的紧迫性。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4098字 | 17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