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诱惑太大,“贪婪”的硅谷风投们不满足只做个VC了

AIGC动态14小时前发布 Si-Planet
77 0 0
AI诱惑太大,“贪婪”的硅谷风投们不满足只做个VC了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风险投资私募股权AI技术资本转型行业分化

AI技术迅速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的背景下,海外风险投资(VC)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身份转变。过去,VC的角色更类似于“星探”,专注于早期发现并投资有潜力的初创公司,期待通过上市或并购退出。然而,如今一些顶级VC巨头开始向私募股权投资(PE)的角色靠拢,不再局限于早期少数股权投资,而是寻求更广泛的投资范围、更灵活的资金运作,甚至亲自参与企业的深度运营和整合,追求更长期的价值和更大的控制权。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投资策略的调整,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和未来机遇的重新思考。

Lightspeed(光速创投)是这场变革中的最新一员。这家管理着310亿美元资产的老牌VC巨头,最近完成了注册投资顾问(RIA)的流程,正式扩大了投资范围,向PE巨头的模式迈出了坚实一步。RIA牌照的获取意味着VC机构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向初创公司股权以外的资产类别,摆脱了传统风投模式的限制。在此之前,General Catalyst、Thrive Capital以及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16z)等顶级VC也已完成了类似的转型,标志着美国VC界的顶流们已全面偏离传统风投轨道,开始在更加多元化、长周期的市场中,向黑石、KKR等顶级PE巨头看齐。

这种转型的背后,既有传统VC模式面临的挑战,也有AI技术带来的新机遇。近年来,美国一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科技行业的结构性变革让硅谷创投圈感受到了“中年危机”。IPO市场遇冷,后期科技企业的估值大幅跳水,导致VC投资活动整体降温。与此同时,AI,特别是生成式AI,被视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个巨大的技术浪潮,但其对算力、数据和人才的需求极为庞大,初创企业往往需要巨额且持续的资金投入。传统VC基金规模和投资周期难以满足这些需求,而转型后的VC则拥有了更大的资金池和更灵活的投资工具,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到AI领域的竞争中。

转型后的VC在操作上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投资二级市场股票、购买创始人的老股、直接进行控股型收购,甚至采用PE常用的“滚动兼并”策略。这使得它们的退出路径更加多元,不再仅仅依赖IPO或被大公司并购,而是可以利用更长期、更自由的二级市场或私募策略退出。此外,资金结构也更加灵活,摆脱了基金周期的限制,转向更具长期性的“常青树”式永续资金池。

然而,这种转型也对VC机构的募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完成转型的几家美国VC,如红杉资本、Thrive Capital和Lightspeed,都属于募资能力顶尖的选手。红杉基金在2024年的回报率高达20.79%,LP们才愿意继续砸钱支持。Thrive Capital正在募集一支约10亿美元的AI主题基金,而Lightspeed也计划推出一系列总额高达70亿美元的新基金,并积极布局二级市场。

相比之下,国内VC圈目前似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类似动静,整体上更像是在“隔岸观火”,保持着一份谨慎的观望。这背后既有市场发展阶段的差异,也有本土特色的考量。国内的资本市场结构、退出渠道以及LP的构成与诉求,都与美国市场存在显著不同。此外,国内对于“注册投资顾问”这类牌照的管理和界定,以及VC与PE业务边界的划分,也有其自身的监管逻辑,这使得硅谷VC的“变身路径”难以被简单复制。

尽管如此,硅谷VC的转型动作无疑会影响国内同行的思考。一些头部机构和嗅觉敏锐的投资人已经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创新和尝试。例如,今日资本在2021年末开始向二级市场伸出触角,而砺思资本等机构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创新尝试。面对AI对资本规模、投入周期和产业理解提出的全新要求,VC们必须自我革新,传统的打法看起来有一天终究会难以为继。如何找到更灵活、更强大的姿态,主动进化,已经成为今天还有野心的VC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622字 | 11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