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倒转”,灵巧手厂商困在夹缝里

AIGC动态7小时前发布 aitechtalk
89 0 0
飞轮“倒转”,灵巧手厂商困在夹缝里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灵巧手具身智能量产难题智能化成本争议

灵巧手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焦点,虽受多方关注,但技术远未成熟,价格战却已提前打响。

具身智能热度提升使灵巧手赛道迅速升温,新玩家不断涌入。灵巧手厂商主要分三类:上游零部件厂商向下拓展,产品有辨识度且供应链管理能力强;下游整机厂商向上布局,自研多因外采方案存在兼容性和稳定性问题;纯粹的灵巧手初创公司则夹在两者之间。投资者主要关注最像人手、量产能力和智能化程度三个方面。

在最像人手方面,手指数量和自由度是争议点。目前五指方案渐成主流,而自由度并非越多越好,应与机器人大、小脑发展进度匹配。传动方案上,连杆方案是国内主流,部分厂商也在尝试绳驱或混合传动方案。

智能化不足是灵巧手的致命弱点,当前大部分动作仍靠手写规则或遥操实现。业内认为软件提升潜力大,强化学习是主要路线,但数据量匮乏限制了泛化能力,尤其是视觉和触觉数据。不过,触觉是未来趋势,已有公司开始布局数据采集。

在量产方向上,整机厂自研使灵巧手厂商需寻找终端客户。科研客户占主流,商业和工厂有散单,商业派和工业派在优先场景上存在争议。产线直接购买灵巧手为厂商带来机会,但需求零散,技术不成熟导致应用场景不聚焦,难以量产。

成本是各方争议的核心,电机是成本最高的部分,高自由度会使价格上升,影响销售。灵巧手商业化陷入“降本缺规模”的死循环,国产替代和设计优化是常见降本途径。价格战使灵巧手价格大幅下降,短期内打开了销路,但也有观点认为降价速度超过技术升级速度。此外,灵巧手生产难以自动化,依赖人工组装也是一大问题。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6763字 | 28分钟 ]
【原文作者】 AI科技评论
【摘要模型】 doubao-1-5-pro-32k-250115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