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宁德时代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标志着其全球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宁德时代连续八年占据37.9%的全球市场份额,全球每三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搭载宁德时代的电池。此次赴港上市,宁德时代发行约1.18亿股H股,定价为每股263港元,募资总额约310亿港元,超额认购达120倍。此次上市被视为其全球战略的延续与调整,港股的国际资本通道功能将支持其在欧洲等区域的本地化投资与资源配置。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早年参与解决聚合物锂电池膨胀等关键问题,2011年创立宁德时代,推动公司从消费类电池转向动力电池业务。十四年间,宁德时代在技术、产能和成本控制上形成综合优势,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电池供应商之一。此次赴港上市,宁德时代计划将90%的募资资金用于建设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的电池制造基地,该基地总规划产能为100吉瓦时,投资额约为73亿欧元,是宁德时代在海外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匈牙利项目将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完成厂房建设及产线投产。
宁德时代的国际化扩张正值全球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需求高速增长的时期。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5%至1700万辆,动力电池年需求首次突破1太瓦时。宁德时代在产品技术方面具有优势,麒麟电池、神行超充电池和Naxtra钠离子电池等产品与技术创新,巩固了其在高端动力电池领域的口碑。然而,电池行业的价格内卷正在侵蚀利润空间,宁德时代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2024年,尽管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销量分别增长18.85%和34.32%,但对应营业收入却同比下滑11.3%和4.4%,单位电池价格显著下降。
宁德时代的客户生态也在发生变化,众多头部整车厂正尝试打造自有电池供应链,以降低对宁德时代的依赖。这一“去宁化”趋势已初见端倪,特斯拉、蔚来、宝马、大众等车企纷纷投入自研电池或扶持本土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已从过去的60%降至50%,客户更加多元分散。国际化扩张是宁德时代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一步,但全球贸易保护和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欧美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和《新电池法案》对电池产品的产地、原材料来源设限,中国企业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和合规成本。
曾毓群提出,宁德时代“不希望被定义为电池制造商,而要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开拓者”,这句话隐含着对单一制造盈利模式可持续性的警觉。展望未来,宁德时代的扩张逻辑能否持续,一大关键在于其利润获取能力能否与庞大的产业体量相匹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这家电池巨头能否在体量和利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仍有待时间检验。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709字 | 11分钟 ]
【原文作者】 极客公园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