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技术发展、开源模型、AI安全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与前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围绕“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展望”展开对话。施密特高度评价中国AI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提到DeepSeek、Mini Max和Kimi等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他强调开源和技术合作是推动AI健康发展的关键,但也指出技术滥用风险需引起重视。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差异明显,美国主流模型多采取封闭策略,而中国更倾向于开放权重,这一特点成为全球AI发展的重要观察点。
对话深入探讨了AI对社会的影响。施密特提到与基辛格博士合著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书中从历史和政治视角分析AI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基辛格的核心建议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应对AI挑战,既要发挥其在医疗、气候等领域的积极作用,又要防范其对人类文明的潜在威胁。AI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超级智能超越人类控制的担忧,这需要全球共同思考解决方案。
关于中美合作,施密特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超级智能系统间的协作是未来必然趋势,两国研究人员需要加强交流,在价值观层面达成共识,共同维护人类尊严和对AI的控制权。基辛格推动的持续对话机制为双方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助于避免误判和冲突。施密特特别强调,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在AI治理上肩负特殊责任,合作是确保技术造福人类的关键。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施密特倾向于支持开源模式。开源虽然存在扩散风险,但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管控,而闭源系统受政府监管更严格。当前AI模型仍存在安全缺陷,如欺骗行为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随着系统可能进入递归式自我改进阶段,必须谨慎监控其学习内容。施密特预测未来两年将出现能执行任务的智能体革命,这将深刻改变企业和政府的工作流程。
面对AI发展的不确定性,施密特呼吁各国就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建立防止技术失控的对话机制。他特别警示AI自主获取武器或自我复制等极端情况,强调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设置“防护栏”。尽管存在挑战,施密特对未来五年AI推动社会进步持积极态度,认为只要妥善应对关切,技术发展将带来更多积极变革。对话最后提到《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一书,从多维度探讨AI与人类核心价值的关系,为理解这一技术革命提供了战略视角。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780字 | 16分钟 ]
【原文作者】 AI前线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技术发展、开源模型、中美对话
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炉边对话”环节中,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与前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围绕人工智能的全球合作与治理展开深度探讨。施密特高度评价了中国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指出DeepSeek、Mini Max和Kimi等大模型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强调中国采用开源策略与美国封闭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开源协作与技术共享是推动AI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需警惕技术滥用风险。
对话聚焦于AI发展中的核心矛盾:技术进步与社会治理的平衡。施密特援引与基辛格合著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指出,AI既能在医疗、气候等领域创造无限价值,也可能威胁人类文明尊严。他特别提到基辛格的警示——当非人类智能体超越人类智力时,如何维持控制权成为关键挑战。对此,建立中美持续对话机制被视作化解风险的基础,双方需在价值观对齐、数据共享和风险研判上深化合作。
关于技术路线选择,施密特明确支持开源生态,认为“防护栏”设置比封闭管控更具可行性。他提出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不良行为(如AI欺骗),但承认当前尚缺乏有效制衡措施。随着AI进入“递归式自我改进”阶段,施密特警告需警惕系统自主获取危险能力,呼吁各国就“红线”问题达成共识。
展望未来,施密特对智能体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表示乐观,预测未来五年AI将深度嵌入企业和政府工作流程。但他同时强调,中美作为主要经济体必须协同确保技术可控性,“超级智能协作终将不可避免”的论断凸显了全球治理的紧迫性。整场对话既展现了对技术潜力的期待,也透露出对伦理失范的深切忧虑,最终落脚于国际合作这一唯一可行路径。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607字 | 15分钟 ]
【原文作者】 AIGC开放社区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