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在杭州圆满落幕,比赛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四支参赛队伍均使用了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由“AI测算师”机器人夺冠。比赛不仅展示了机器人的格斗技巧,还体现了其在高压、快节奏环境中的抗冲击性、多模态感知和全身协调能力。现场解说员激动地表示,“对比两三个月前,进步天差地别”,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更是称其为“创造了人类历史新时刻”。
比赛分为表演赛和竞技赛,竞技赛采用标准的三回合赛制,每回合两分钟。参赛机器人通过人类手动遥控和语音控制进行对战,击中头部、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计1分,腿部动作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比赛中,机器人展示了直拳、勾拳、侧踢等格斗动作,甚至出现了嘲讽对手的搞笑场景。
背后是软硬件的协同升级,本次比赛充分考验了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中的表现。以宇树机器人G1为例,身高约130cm,体重约35kg,配备先进的计算能力和流畅的运动控制。赛前,技术人员通过多个传感器对专业格斗选手进行动作捕捉,并将关键运动轨迹映射到机器人身上,利用AI强化学习不断训练调整。操作员主要通过语音控制和遥感控制协同完成对机器人的实时操纵,利用遥控器摇杆控制前进方向,按键组合进行招式出击。
硬件方面,机器人选手们手脚并用,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对灵活性和平衡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人员在赛前反复进行“抗击打”、“防过热”训练,确保机器人在极端条件下依旧能够完成比赛,并在摔倒后模拟人类形态自主站立。比赛期间暴露出的问题,如朝向错误方向挥拳、主动攻击但失去平衡,将在未来的针对性算法优化中进一步促进人形机器人性能全方位提升。
赛场内拳拳到肉、热火朝天的同时,赛场外的网友们也热议连连。有网友惊呼,“足球已经pass了,现在机器人MMA才是王道!”也有人将其与北京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对比,为技术的进步欢呼雀跃。当然,也有网友开始思考机器人的权利问题。这场比赛不仅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166字 | 9分钟 ]
【原文作者】 量子位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