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大小芯片碾压全球算力!微软量子计算核弹级突破,纳德拉:构建全新物质状态

AIGC动态2天前发布 QbitAI
144 0 0
手掌大小芯片碾压全球算力!微软量子计算核弹级突破,纳德拉:构建全新物质状态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量子计算拓扑超导Majorana量子比特学术质疑

微软宣布推出首款基于拓扑超导架构的量子芯片Majorana 1,宣称其可在数年内实现工业级量子计算,而非此前预估的几十年。该芯片利用马约拉纳零模式(MZM)构建量子比特,体积仅为1/100毫米,理论上可扩展至一百万个量子比特。微软CEO纳德拉强调,这一成果是近20年拓扑超导体研究的突破,通过砷化铟与铝的原子级材料设计,形成了拓扑超导纳米线,其奇偶性量子态可稳定存储信息。

拓扑超导体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环境干扰的强抗性。MZM通过共享未配对电子,使量子信息对外部不可见,从而降低误差率。研究团队采用数字开关将纳米线与量子点耦合,通过微波反射测量奇偶性变化,单次测量误差概率已降至1%,并计划进一步优化。实验表明,外部电磁辐射对量子态的影响极低,平均每毫秒仅发生一次干扰,验证了屏蔽系统的有效性。

与传统量子计算依赖复杂模拟信号不同,微软方案通过数字脉冲控制量子点连接,大幅简化了量子纠错(QEC)流程,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团队公布了分阶段路线图:从单量子比特设备(Tetron)到支持误差检测的四元组阵列,目前已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八个拓扑量子比特,并计划向百万级扩展。

然而,这一成果引发学界质疑。牛津大学物理学家Steven Simon指出,实验数据无法直接证明拓扑量子态的存在,且微软此前类似研究曾因数据问题撤稿。2018年,其宣称观测到Majorana费米子的研究因无法复现被撤回,此次芯片级突破同样面临可信度争议。尽管微软强调技术可行性,但科学界呼吁更透明的细节披露与独立验证。

此次争议凸显了拓扑量子计算的高风险与高回报特性。若微软的成果经得起检验,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进程将显著加速;反之,则可能再次暴露该领域的技术不确定性。目前,学界与产业界均在等待进一步证据,以确认这一突破是否真正开启了量子计算的新纪元。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030字 | 9分钟 ]
【原文作者】 量子位
【摘要模型】 deepseek-r1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