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具身智能初创公司众擎机器人近期完成了近10亿元人民币的两轮融资,Pre-A++轮由小鹏汽车旗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银泰集团等产业资本以及多家财务投资机构参投。此次融资不仅吸引了新投资者,还获得了老股东的连续增资,显示出资本市场对众擎的持续看好。众擎的战略路径与其他具身智能公司不同,其创始人赵同阳将重心放在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和规模化量产上,展现出强烈的产业落地导向。
赵同阳作为机器人领域的连续创业者,曾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产品经验,并在2020年底创办的“多够机器人”被小鹏汽车收购后,主导了鹏行智能的机器人研发工作。这段经历使他能够将机器人研发与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体系及量产逻辑深度融合。众擎从创立之初就带着“奔着量产去”的目的性,这种被反复验证过的量产落地能力是其吸引投资的核心价值。
从投资方的构成来看,众擎的蓝图远不止于产品本身,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产业联盟。除了小鹏汽车,其投资方还包括宁德时代和京东,分别扼守上游核心部件和下游商业化渠道。这种CVC布局表明,众擎从创立之初就在搭建一个从核心供应到市场验证的商业闭环,而非仅仅埋头做产品。目前,众擎已进入量产前的关键冲刺阶段,计划将生产交付团队规模和能力提升5倍,以确保首批市场需求的响应。
然而,众擎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制造,还在于如何平衡规模化量产与技术迭代。新的资金将用于具身智能的核心算法研发,以证明其综合竞争力。在硬件逐渐趋同的未来,如何让机器人真正“有用”才是决定其最终商业价值的关键。众擎必须在推进交付的同时,加速核心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商业化应用。
众擎目前已推出两款主打性价比的机器人,试图用极具冲击力的价格敲开市场大门。这种“先用价格换市场,再用市场育生态”的打法,让人联想到宇树科技。然而,众擎与宇树的差异在于,赵同阳更像一个整车制造商,注重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量产,而非单纯的技术极客。这种源自成熟制造业的经验,是众擎区别于其他从实验室走出的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高性价比定位,众擎回应称,这并非刻意追求低价,而是基于自身技术和深圳的地域供应链条件,目前已经实现了硬件制造上的全栈自研。通过较低的价格门槛,众擎希望让更多开发者和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催生有价值的理论知识,从而反哺整个行业。对于软件和算法开发者而言,一个足够便宜、能够被大量部署的硬件平台是迫切需要的,因为只有让机器人本体进入真实场景,才能采集到训练具身智能模型所必需的海量数据。
从这个角度看,众擎和宇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降低硬件门槛,加速行业“数据飞轮”的转动,从而推动机器人产业整体向前发展。硬件的普及是软件迭代和数据积累的物理前提,卖出更多的机器人本体是硬件厂商撬动市场、建立生态最直接的杠杆。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1966字 | 8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