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实验室前沿技术到聚焦能源智能化落地,中科类脑获国家级产业资本亿元投资

文章摘要
能源AI领域近年来在中国加速发展,尤其是在能源行业大模型的应用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已有超过80个招标项目,涵盖了核电、电网、发电等多个领域。中科类脑作为能源AI大模型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近期完成了亿元级B轮融资,由中国移动旗下的北京中移数字新经济产业基金独家战略投资。这一融资不仅标志着中科类脑跻身“AI国家队”行列,也进一步验证了其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的产业认可度。
中科类脑成立于2017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赋权项目之一,致力于将类脑智能技术转化为产业应用。类脑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人脑神经机制实现认知突破,是国家下一代AI布局的核心方向。公司初期开发了类脑云OS底座,但在业务聚焦上经历了阵痛,直到2019年战略转向能源赛道,才迎来关键转折。能源行业正经历重大变革,供给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用电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以及输配电侧电网的智能升级需求,都为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在“双碳”目标的政策驱动下,能源数字化成为重点任务,预计到2029年中国数字能源市场规模将达到881亿美元。
中科类脑通过构建“全栈式”技术路径,从底层算力支撑、核心算法研发到上层场景应用,推动了前沿技术与真实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覆盖发、输、变、配、用、安监等核心场景,AI项目复购率超过75%,客户覆盖了80%的行业头部企业。公司还推出了能源多模态大模型,结合电力场景知识和人类反馈机制,解决了通用大模型在能源行业中的幻觉问题和行业知识不足的挑战。该模型通过模拟人脑多感官信息处理,融合图像和文字信息,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复杂的能源场景,特别是在电力设备缺陷检测方面表现出色。
在工程化能力方面,中科类脑通过建设多个智算集群,沉淀出算力调度优化、算子融合加速、国产化AI芯片适配等核心能力。公司还通过异构算力适配、调度、存储统一纳管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行业算力资源分布不均、调配不合理等问题,实现了跨地域、跨架构、跨归属的算力资源智能调配。此外,公司组建了由研发人员、数据专家和能源市场专家构成的复合型团队,采用“开发-验证-迭代”的动态闭环体系,显著提升了算法迭代效率和审核效率。
中科类脑的商业模式从项目制向产品化转型,构建了“算力调度-模型服务-应用订阅”的三层价值体系。标准化AI套件收入占比从过去的20%提升至55%,年度经常性收入达数亿元,标杆客户年付费增长达300%。公司人效比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充分验证了其专业化发展路径的商业价值。未来,中科类脑计划将能源领域淬炼出的AI能力向更广阔的工业制造场景延伸,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
正如中科类脑董事长刘海峰所言,公司做好了至少8-10年的长期投入准备,扎根能源智能化领域,为国家的能源转型贡献科技力量。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也得到了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的支持,他认为中国应制定独特的AI愿景,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打造智能电网、智能工厂、自动驾驶交通系统等智能产品和服务。中科类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正在推动能源行业巨轮远航。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334字 | 14分钟 ]
【原文作者】 机器之心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community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