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Ultra」半马夺冠,人形机器人通关产业落地第一关

「天工Ultra」半马夺冠,人形机器人通关产业落地第一关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机器人马拉松技术商业化量产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于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20支机器人队伍与1.2万名人类选手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赛程。比赛路线途经南海子公园、泡桐大道、文博大桥,终点设在国家信创园。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完成比赛,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半马纪录。这场赛事不仅是对机器人技术的极限测试,更是对其商业化落地的压力测试。

比赛中,机器人面临了超长距离、最大9度的坡道、14次转弯、1.5公里冲刺直道等多重挑战,甚至连路上的井盖都可能成为绊脚石。这些复杂地形和长时间运行的要求,暴露了机器人在关节强度、运动控制算法、能耗管理、硬件散热、电池续航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天工Ultra」的成功完赛,展示了其在本体硬件、运动控制和智能决策三大核心领域的技术跨越。其核心关节采用「大功率一体化关节」,腿部设计追求「低惯量」,并通过整机热仿真技术确保关节核心区域的温度稳定在70℃以下,解决了长时间运行中的散热问题。

「天工Ultra」的运动控制策略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使其能够在高速运动中完成动态平衡与灵活转向。通过强化学习仿真,机器人在虚拟世界中经历了成千上万次摔倒与站起,练就了几乎本能的平衡控制能力。比赛中,机器人采用无线领航技术,自主追踪目标,动态调整路线规划及运动姿态,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这场「人机半马」的意义超越了竞技层面,成为机器人能否走向「规模化落地」的压力测试。马拉松环境对「动态平衡」和「地形鲁棒性」的考验,与安防机器人、户外巡检机器人在现实中的核心能力要求高度一致。「天工Ultra」的表现表明,人形机器人已具备在复杂环境中连续自主、稳定执行任务的能力,其应用空间正拓展至车厂拧螺丝、搬运、超市搬货、智慧园区巡逻、物流分拣等更多工业和泛工业级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拐点正在逼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为机器人提供了「大脑操作系统」,提升了开发效率,推动了机器人从「实验室成果」向「工程化应用」的转变。与此同时,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也在快速推进,高精度零部件如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逐步实现国产替代,降低了成本。

政策与供应链的共振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提供了强大支持。2024年以来,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陆续出台了AI与机器人专项扶持政策,国家级创新中心相继落地,多个产业园区设立专项基金与孵化机制。多家券商机构预测,2025年或将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南海子公园的鸣枪,或许正是通向未来旅程的起跑枪声。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供应链的完善,人形机器人正以「半马」的速度,撞开一个千亿级产业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人形机器人不仅能驰骋赛场,更能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537字 | 15分钟 ]
【原文作者】 机器之心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community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