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大厂,日子不好过

AIGC动态1周前发布 admin
142 0 0
MCU大厂,日子不好过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MCU市场业绩下滑价格战库存调整国产替代

2020至2022年全球MCU市场因“缺芯危机”呈现爆发式增长,覆盖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及工业控制等领域。然而,2023年后市场急转直下,需求疲软、库存积压与价格战成为行业主旋律,“降本、清库存、国产化”取代“缺芯”成为关键词。头部厂商普遍面临营收与利润双降,市场份额竞争加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Microchip、ST、NXP等国际大厂业绩显著承压。Microchip 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暴跌41.9%,库存水平达266天,计划通过关厂裁员节省成本,并放弃政府补贴以避免产能过剩。ST全年营收下降23.2%,MCU业务下滑30.2%,工业和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其启动裁员与工厂调整计划,同时加速与中国企业合作以维持市场地位。NXP汽车芯片业务占比57%,受电动汽车需求放缓影响,库存周转天数升至150天,被迫裁员并转向系统级解决方案开发。

德州仪器(TI)与瑞萨电子同样陷入营收连续下滑困境。TI在中国市场采取低价策略,但面临倾销调查风险,其工业与汽车业务占比70%的营收持续承压。瑞萨电子2024年净利润下滑34.9%,宣布裁员5%并聚焦长期技术投入。英飞凌虽业绩相对稳健,但汽车部门收入环比下降11%,推迟产能扩张以应对需求低迷。

行业困境源于多重因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萎缩,库存周期调整滞后,以及国产MCU在中低端市场的替代效应加剧竞争。国产厂商凭借价格与供应稳定性抢占份额,但价格战压缩全行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甚至退出市场。国际厂商通过技术创新寻求突破,例如集成AI功能、提升制程工艺(如18nm至5nm)及多核异构设计,同时加强战略合作优化成本结构。

短期来看,MCU市场仍面临库存高企与需求不确定性的挑战。长期增长动力将依赖AI、物联网与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厂商需平衡短期成本控制与长期技术投入。尽管行业处于周期底部,头部企业通过架构创新与市场多元化布局,试图在复苏周期中抢占先机。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7474字 | 30分钟 ]
【原文作者】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摘要模型】 deepseek-r1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