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大龄博士生:“感觉已经失去了95%的机会”

AIGC动态7个月前更新 admin
1,108 0 0
35岁大龄博士生:“感觉已经失去了95%的机会”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大龄博士就业困境学术压力生活成本家庭责任

在35岁生日前夕,博士二年级的蒋欣意识到自己“失去了95%的机会”,她开始疯狂地查找高校的招聘信息,发现即使在地方普通院校,博士招聘也限制在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只有特别优秀者才能放宽到40岁。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她在社交网站上发帖寻找35岁以上的读博群体,记录下他们面对的各种困境,包括发文、毕业、求职、贫病、城市选择、父母养老、婚育等问题。

蒋欣创建了一个名为“35+事情开始变得有趣”的群聊,群里成员大多处于35岁左右,年龄最大的已经40岁出头。他们在群里讨论伴侣和儿女,分享各自的经历和压力。35岁以上的在读博士生,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负重前行,没有人能预见到故事的结局。

这些选择大龄读博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执念:不安于现状。蒋欣硕士毕业后进入家乡的一家体制内单位,工作稳定多年后,她开始渴望“远方”以及“另外的知识领域”,于是萌生了跨专业读博的想法。方力坤和于晓红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在不同的城市和领域间穿梭,最终决定通过读博给人生重新定向。

作为大龄博士生,蒋欣的博士课题几乎是“零基础”,她不得不从零开始,自学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第一年,她每天工作学习超过10小时,全年无休,提交了多篇课程论文,参加了4个学术会议,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参与了导师的3个项目。第二年,她的工作时常停滞,博士论文的选题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她在社交网站发帖,寻找与自己有共鸣的大龄博士群体。

就业方面,35岁才开始为就业焦虑的蒋欣发现,现实比想象更严峻。即使在地方普通院校,博士招聘也限制在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只有学术能力突出者才能放宽到40岁。她开始抑郁、焦虑,怀疑毕业后是否会有地方“收留”自己。她的博士生导师告诉她,“你这个年龄出去找工作,怎么跟别人竞争?如果人家有1篇C刊,你至少要有3篇。”

读博后,蒋欣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物质欲望”,她的年度奖学金和学费相差无几,每月在北京租房要花4000元,不得不依靠父母接济。于晓红的代价更大,她的奖学金、补助加起来每月有3000元,但很难追求额外的物质享受。方力坤辞职前是一名上海的算法工程师,年薪能达到30万元,现在读博每月只有约3400元进账,兼职才能补贴家用。

家庭责任方面,蒋欣还没考虑过生育问题,她认为婚育需要稳定的工作和居所,目前的自己还“没有资格”考虑这些问题。于晓红则深知带娃读博太难了,每天早上8点前伺候孩子吃早饭,送孩子上学,回来后洗衣服、晾衣服、打扫卫生,下午三四点接孩子回家,给孩子做饭、辅导功课。有效工作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在这些故事的尾声,方力坤已辞去兼职,专心博士学业,他和妻子正计划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于晓红因连续生病选择延期毕业,希望在年底答辩毕业。蒋欣几经周折后终于选定了论文选题,开启了博士论文撰写的另一个难关。35+博士生的故事仍在继续,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没有人能预见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只能由自己书写。

“极客训练营”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5272字 | 22分钟 ]
【原文作者】 科学网
【摘要模型】 gpt-4o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