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00亿地方政府基金投向人形机器人,打脸朱啸虎“批量退出”论|钛媒体AGI

文章摘要
近年来,国内多地政府纷纷设立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相关产业基金,推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北京亦庄、上海、深圳、苏州、成都等城市相继成立规模不等的基金,目标总规模已超过700亿元,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具身智能等关键环节。国资基金的强势入场,标志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渠道正逐步转向地方政府主导。这些基金的设立不仅为相关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加速了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
尽管投资热度持续攀升,行业内对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仍存在分歧。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质疑该领域的商业化潜力,认为市场共识高度集中但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然而,北京亦庄等国资基金的积极布局表明,人形机器人依然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基金管理团队已完成对17家企业的深度调研,涵盖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高端机床等多个关键领域,显示出对该领域的深入布局。
在技术层面,专家普遍认为中美在算法上的差距不大,但在训练算力和推理算力方面,中国仍存在短板,尤其是与英伟达CUDA生态的差距较为显著。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闫维新指出,只要大方向正确,具身智能在危险替代等领域有望在未来三五年内实现落地应用。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则认为,投资人的质疑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直面并克服这些质疑,行业才能真正从实验探索走向产业落地。
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与场景相对单一的自动驾驶不同,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清华大学与联想集团合作的“智慧应县木塔2.0”项目,试点性地将具身智能六足机器狗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示了该技术在特定场景中的潜力。联想集团副总裁毛世杰强调,结合特定场景设计机器人形态,是当前技术发展水平下的最佳方向。
展望未来,具身智能技术有望在商业超市、工厂等场景中实现低成本应用,同时在情感陪护、康养等领域提供情感关怀,这将是该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杨帆指出,机器人不仅需要完成复杂任务,还需与外界进行无约束的交互,这将是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总体而言,尽管行业面临商业化路径不清晰、技术短板等挑战,但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947字 | 12分钟 ]
【原文作者】 钛媒体AGI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