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芯片需求、汽车产业、国产芯片、技术突破、供应链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过程中,芯片已成为核心动力。据统计,传统燃油车需要600-700颗芯片/辆,电动车需求增至1600颗,智能汽车可能高达3000颗。预计到2030年,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将达50%,全球汽车芯片年需求量将超1600亿颗。然而,全球汽车行业曾面临“缺芯”困境,暴露了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脆弱性,国外供应商在高端芯片市场占主导地位。
为破局,中国车企纷纷踏上“造芯”之路。比亚迪在芯片自研上布局多领域,已构建全产业链IDM模式,成为国内车规级IGBT领导厂商。吉利旗下芯擎科技研发的“龙鹰一号”是国内首款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性能达到行业顶尖水准。长城汽车联合开发的紫荆M100是基于开源RISC-V内核设计的车规级MCU芯片,具有高国产化程度。东风汽车与智新科技合资成立智新半导体,成功实现车规级芯片模块国产化替代,并发布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蔚来汽车发布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小鹏汽车自研图灵芯片,理想汽车也在自研智能驾驶SoC芯片。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使国产芯片占比达30%,北汽集团则通过合资或战略投资方式参与芯片产业。
车企自研芯片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稳定性,降低成本,增强技术差异化竞争力。同时,这也将引发汽车产业生态的链式反应,促进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研发合作。尽管国内车企在自研芯片上取得进展,但仍面临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挑战。未来,随着资源的整合和国产芯片技术的突破,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减少对进口芯片的依赖,提升全球竞争力。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7176字 | 29分钟 ]
【原文作者】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摘要模型】 moonshot-v1-32k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