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虚拟实验室、AI制药、科研范式、纳米抗体、国内发展
斯坦福大学和 Chan Zuckerberg Biohub 的科学家展示的 “虚拟实验室”,标志着 AI 科学家时代的到来,这一突破将重塑科研范式。
AI 驱动“虚拟实验室”成果显著:7 月 29 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中,该团队开发的“虚拟实验室”由一组“AI 科学家”组成,能自主提出假设、设计分子并测试,超 90%的 AI 候选药物实验可行。相比传统药物研发 5%-10%的整体成功率,AI 设计分子在 I 期临床试验成功率高达 80%-90%。
虚拟实验室效率惊人:其运作模式类似现实实验室,但效率极高。人类科学家提出问题后,由人工智能首席研究员主导项目,生成多领域代理团队,还配备“评论家”代理减少 AI 幻觉。人类仅参与约 1%的对话,AI 智能体自行完成绝大多数讨论、决策和分析,且无需休息,能多线程并行工作,几分钟就能完成传统科学家数月的任务。
技术组合与纳米抗体优势明显:虚拟实验室整合 ESM、AlphaFold – Multimer、Rosetta 等工具,形成强大计算平台。在 COVID – 19 纳米抗体研发中,选择纳米抗体作为设计方向,它具有分子量小、尺寸小、稳定性高、穿透性强、免疫原性低等优势。
AI 制药速度远超传统方法:几天内,虚拟实验室就设计出 92 种新型纳米抗体,两种能与新冠病毒新突变株刺突蛋白结合。传统方法需 6 – 12 个月,AI 仅用几天。这些纳米抗体结构稳定,结合能力优于现有抗体,具备跨变种有效性。
国内专家看好 AI 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认为 AI 可能成为“另一个原始创新的中心”;陈凯先指出 AI 是实现中国新药研发跨越的关键变量之一,其应用前景在于构建“主动数据驱动的智能药物发现新范式”。
国内 AI 制药发展态势良好:截至 2025 年 7 月,中国 AI 制药公司达 108 家,还有“元生”虚拟疾病生物学家、“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等实践案例。
AI 不会取代科学家但将重塑科研:AI 不会取代科学家,但不会用 AI 的科学家可能被取代。未来,AI 制药将实现多模态数据整合、可解释模型、自动化实验平台以及跨学科人才培养,市场增长迅猛。“虚拟实验室”是科研范式的革命,AI 将成为研究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777字 | 12分钟 ]
【原文作者】 AIGC开放社区
【摘要模型】 doubao-1-5-pro-32k-250115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