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太空算力、交通算法、星算计划、商业运营、轨道AI
卫星在太空中充当算力中枢为地面交通设施服务已成为现实。在一场视觉算法挑战中,参赛团队将道路识别模型部署至在轨卫星,完成从图像采集、模型推理到结构化结果回传的全过程,所有计算任务均在轨道上完成,这标志着交通行业算法首次实现上星运行。为其提供太空算力支持的是国星宇航今年5月发射的太空计算星座,此次任务成功落地意味着该星座正式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
在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星上路网分析”赛题中,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团队基于国星宇航太空计算星座提交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全流程执行。与以往依赖地面算力不同,本次模型直接部署于轨道卫星,关键环节在太空完成。地面系统下发请求,卫星采集图像后就地输入星载计算平台,模型在卫星芯片上运行完成道路识别与结构提取,结果以结构化数据下传。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批卫星于2025年5月发射,旨在建成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基础设施,系统总算力超10万P,能支持亿级参数模型稳定运行,具备全流程能力。本次任务打通商业应用路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国星宇航成为全球首个提供常态化星座级太空算力商业服务的公司。
此次任务完整闭环使太空计算节点从“能做”走向“可用”。AI模型在轨道卫星上运行,让算力边界不再局限于地面,太空成为算法运行场,带来系统架构调整。AI模型无需等待图像返回,可在数据获取同时处理,压缩响应时间,为需要快速决策的行业带来新操作可能。“星算”计划目标是构建轨道级基础设施,将太空纳入全球算力体系,重塑数据处理路径。轨道正从试验场向系统节点转换,为AI模型提供新选项。中国企业以轨道AI网络建设为全球智能基础设施空间延展提供新范式,中国走到开启轨道级算力系统新起点,重新定义“星际之门”。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1403字 | 6分钟 ]
【原文作者】 量子位
【摘要模型】 doubao-1-5-pro-32k-250115
【摘要评分】 ★★☆☆☆